沃梦达 / 编程技术 / 数据库 / 正文

Redis实现之RDB持久化(一)

RDB持久化Redis是一个键值对数据库服务器,服务器中通常包含着任意个非空数据库,而每个非空数据库中又可以包含任意个键值对,为了方便起见,我们将服务器中的非空数据库以及它们的键值对统称为数据库状态。举个栗子...

RDB持久化

Redis是一个键值对数据库服务器,服务器中通常包含着任意个非空数据库,而每个非空数据库中又可以包含任意个键值对,为了方便起见,我们将服务器中的非空数据库以及它们的键值对统称为数据库状态。举个栗子,图1-1展示了一个包含三个非空数据库的Redis服务器,这三个数据库以及数据库中的键值对就是该服务器的数据库状态

图1-1   数据库状态示例

因为Redis是内存数据库,它将自己的数据库状态存储在内存里面,所以如果不想办法将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库状态保存到磁盘中,那么一旦服务器进程退出,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状态也会消失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Redis提供了RDB持久化功能,可以将Redis内存中的数据库状态保存到磁盘中,避免数据意外丢失

RDB持久化既可以手动执行,也可以根据服务器配置选项定期执行,该功能可以将某个时间点上的数据库状态保存到一个RDB文件中,如图1-2所示

图1-2   将数据库状态保存为RDB文件

RDB持久化功能所生成的RDB文件是一个经压缩的二进制文件,通过该文件可以还原生成RDB文件时的数据库状态,如图1-3所示

图1-3   用RDB文件来还原数据库状态

因为RDB文件是保存在硬盘中的,所以即使Redis服务器进程退出,甚至运行Redis服务器的计算机停机,但只要RDB文件还在,Redis服务器就可以用它来还原数据库状态

RDB文件的创建和载入

有两个Redis命令可以用于生成RDB文件,一个是SAVE,另一个是BGSAVE。SAVE命令会阻塞Redis服务器,直到RDB文件创建完毕为止,在服务器进程阻塞期间,服务器不能处理任何命令请求:

127.0.0.1:6379> SAVE			#等待直到RDB文件创建完毕
OK

  

和SAVE命令直接阻塞服务器进程的做法不同,BGSAVE命令会派生出一个子进程,然后由子进程负责创建RDB文件,服务器进程(父进程)继续处理命令请求:

127.0.0.1:6379> BGSAVE			#派生子进程,并由子进程创建RDB文件
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

  

创建RDB文件的实际工作由rdb.c/rdbSave函数完成,SAVE命令和BGSAVE命令会以不同的方式调用这个函数,通过以下伪代码可以明显看出这两个命令之间的区别: 

def SAVE():
	#创建RDB文件
	rdbSave()

def BGSAVE():
    #创建子进程
    pid = fork()
    if pid == 0:
        #子进程负责创建RDB文件
        rdbSave()
        #完成之后向父进程发出信号
        signal_parent()
    elif pid > 0:
        #父进程继续处理命令请求,并通过轮询等待子进程信号
        handle_request_and_wait_signal()
    else:
        #处理出错情况
        handle_fork_error()

  

和使用SAVE命令或者BGSAVE命令创建RDB文件不同,RDB文件的载入工作是在服务器启动时自动执行的,所以Redis并没有专门用于载入RDB文件的命令,只要Redis服务器在启动时检测到RDB文件的存在,它就会自动载入RDB文件

以下是Redis服务器启动时打印的日志记录其中第二条DB loaded from disk:……就是服务器成功载入RDB文件之后打印的:

17859:S 18 Aug 11:26:16.363 # Server started, Redis version 3.0.0
17859:S 18 Aug 11:26:56.802 * DB loaded from disk: 36.336 seconds
17859:S 18 Aug 11:26:56.802 * The server is now ready to accept connections on port 6379

  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AOF文件的更新频率通常比RDB文件的更新频率高,所以:

  • 如果服务器开启了AOF持久化功能,那么服务器就会优先使用AOF文件来还原数据库状态
  • 只有在AOF持久化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时,服务器才会使用RDB文件来还原数据库状态

服务器判断该用哪个文件来还原数据库状态的流程如图1-4所示

图1-4   服务器载入文件时的判断流程

载入RDB文件的实际工作由rdb.c/rdbLoad函数完成,这个函数和rdbSave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-5表示

 

图1-5   创建和载入RDB文件

SAVE命令执行时的服务器状态

前面提到过,当SAVE命令执行时,Redis服务器会被阻塞,所以当SAVE命令正在执行时,客户端发送的所有命令请求都会被拒绝。只有在服务器完成SAVE命令、重新开始接受命令请求之后,客户端发送的命令才会被处理

BGSAVE命令执行时的服务器状态

因为BGSAVE命令的保存工作是由子进程执行的,所以在子进程创建RDB文件的过程中,Redis服务器仍然可以继续处理客户端的命令请求,但是,在BGSAVE命令执行期间,服务器处理SAVE、BGSAVE、BGREWRITEAOF三个命令的方式会和平时有所不同

首先,在BGSAVE命令执行期间,客户端发送的BGSAVE命令会被服务器拒绝,因为同时执行两个BGSAVE命令也会产生竞争条件。然后,BGREWRITEAOF和BGSAVE两个命令不能同时执行:

  • 如果BGSAVE命令正在执行,那么客户端发送的BGREWRITEAOF命令会被延迟到BGSAVE命令执行完毕之后再执行
  • 如果BGREWRITEAOF命令正在执行,那么客户端发送的BGSAVE命令会被服务器拒绝

因为BGSAVE和BGREWRITEAOF两个命令的实际工作都由子进程执行,所以这两个命令在操作方面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,不能同时执行它们只是一个性能方面的考虑——并发处两个子进程,并且两个子进程都同时执行大量的磁盘写入操作,对CPU是极大的消耗,要是数据库存储的键值对庞大,对内存的消耗想想都觉得恐怖

RDB文件载入时的服务器状态

服务器在载入RDB文件期间,会一直处于阻塞状态,直到载入工作完成为止

自动间隔性保存

在上一节,我们介绍了SAVE命令和BGSAVE的实现方法,并且说明了这两个命令在实现方面的主要区别:SAVE命令由服务器进程执行保存工作,BGSAVE命令则由子进程执行保存工作,所以SAVE命令会阻塞服务器,而BGSAVE命令则不会

因为BGSAVE命令可以在不阻塞服务器的情况下执行,所以Redis允许用户通过没设置服务器配置的save选项,让服务器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执行一次BGSAVE命令。用户可以通过save选项设置多个保存条件,但只要其中一个条件被满足,服务器就会执行BGSAVE命令。举个栗子,如果我们向服务器提供以下配置:

save 	900 	1
save 	300 	10
save 	60 		10000

  

那么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BGSAVE命令就会被执行:

  • 服务器在900秒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一次的修改
  • 服务器在300秒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十次的修改
  • 服务器在60秒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一万次的修改

设置保存条件

当Redis启动时,用户可以通过指定配置文件或传入启动参数的方式设置save选项,如果用户没有主动设置save选项,那么服务器会为save选项设置默认条件:

save 	900 	1
save 	300 	10
save 	60 		10000

  

接着,服务器会根据save选项所设置的保存条件,设置服务器状态redisServer结构体的saveparams属性:

redis.h

struct redisServer {
	……
	//记录了保存条件的数组
    struct saveparam *saveparams;   
    ……
};

  

saveparams属性是一个数组,数组中每个元素都是一个saveparam结构体,每个saveparam结构体都保存了一个save选项设置的保存条件:

redis.h

struct saveparam {
	//秒数
    time_t seconds;
	//修改数
    int changes;
};

  

比如说,如果save选项的值为以下条件:

save 	900 	1
save 	300 	10
save 	60 		10000

  

那么服务器状态中的saveparams数组将会是图1-6所示的样子

图1-6   服务器状态中的保存条件

dirty计数器和lastsave属性

除了saveparams数组之外,服务器状态还维持着一个dirty计数器,以及一个lastsave属性:

  • dirty计数器记录距离上一次成功执行SAVE命令或者BGSAVE命令之后,服务器对数据库状态(服务器中的所有数据库)进行了多少次修改(包括写入、删除、更新等操作)
  • lastsave属性是一个Unix时间戳,记录了服务器上一次成功执行SAVE命令或BGSAVE命令的时间

redis.h

struct redisServer {
	……
	//修改计数器
    long long dirty;               
    ……
	//上一次执行保存的时间
    time_t lastsave;               
    ……
};

  

当服务器成功执行一个数据库修改命令后,程序就会对dirty计数器进行更新:命令修改了多少次数据库,dirty计数器的值就会增加多少。例如,如果我们为一个字符串键设置值:

127.0.0.1:6379> SET message "hello"
OK

  

那么程序会将dirty计数器的值加1。又比如,如果我们向一个集合键增加三个元素:

127.0.0.1:6379> SADD database Redis MongoDB MariaDB
(integer) 3

  

 那么程序会将dirty计数器的值加3

图1-7展示了服务器状态中包含的dirty计数器和lastsave属性,说明如下:

  • dirty计数器的值为123,表示服务器在上次保存之后,对数据库状态共进行了123次修改
  • lastsave属性则记录了服务器上次执行保存操作的时间1378270800(2013年9月4日零时)

 

图1-7   服务器状态示例

检查保存条件是否满足

Redis的服务器周期性操作函数serverCron默认每隔100毫秒就会执行一次,该函数用于对正在运行的服务进行维护,它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检查save选项所设置的保存条件是否满足,如果满足,就执行BGSAVE命令

以下伪代码展示了serverCron函数检查保存条件的过程:

def serverCron():    
	# …    
    # 遍历所有保存条件    
    for saveparam in server.saveparams:       
         # 计算距离上次执行保存操作有多少秒       
         save_interval = unixtime_now()-server.lastsave    
    
        # 如果数据库状态的修改次数超过条件所设置的次数       
        # 并且距离上次保存的时间超过条件所设置的时间        
        # 那么执行保存操作       
         if      server.dirty >= saveparam.changes and \
                   save_interval > saveparam.seconds:       
     
                BGSAVE(); 
     # ...

  

程序会遍历并检查saveparams数组中的所有保存条件,只要有任意一个条件被满足时,那么服务器就会执行BGSAVE命令。举个栗子,如果Redis服务器的当前状态如图1-8所示

图1-8   服务器状态

那么当时间来到1378271101,也即是1378270800的301秒之后,服务器将自动执行一次BGSAVE命令,因为saveparams数组的第二个保存条件——300秒内有至少十次修改的条件已满足

假设BGSAVE在执行五秒后完成,那么图1-8所示的服务器状态将更新为图1-9所示,其中dirty计数器被重置为0,而lastsave属性也被更新为1378271106

图1-9   执行BGSAVE之后的服务器状态

以上就是Redis服务器根据save选项所设置的保存条件,自动执行BGSAVE命令,进行间隔性数据保存的实现原理

 

本文标题为:Redis实现之RDB持久化(一)

基础教程推荐